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摩訶婆羅多;巴羅托族之役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ahabharata
作者: 戴雅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書名。《摩訶婆羅多》與另一史詩《羅摩衍那》(Ramayana)並列為印度兩大史詩。依據傳言,作者為詩人維亞沙(Vyasa),他創作了兩萬四千節詩,並且將其修編至現存的形式。《摩》的本版約於西元四世紀時定稿,可能是世界上最長的史詩,也是諸多東南亞舞蹈及舞劇的文本根源,其內容主要是稱頌印度古代巴羅托(Bharatas)族中,兩個皇室間的戰爭,代表邪惡的科拉瓦(Korawa)家族及代表善與美的潘大瓦(Pandawa)五兄弟。《羅》是一部相當長的著作,它並非採一貫陳述的方式,而是將許多主題故事彙集起來,例如:宇宙論、神譜學、倫理學、戰爭科學、政治學、歷史等等的主題。而其中最著名的是阿祖納(Arjuna)與克里希納(Krisha)預言戰爭的對話。這段對話收錄於《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故事圍繞著兩群一同成長的堂兄弟間的敵對而鋪陳,潘大瓦族的大王子尤迪斯提拉(Yudhisthira)被選為王國的繼承人,因而招怒了向來仇視他的科拉瓦(Korawa)族王子杜爾尤達那(Duryodhana)。尤迪斯提拉在一場不公平的打賭中失去了他的王國。並導致潘大瓦族人被放逐;在流亡期間,他們與許多巨怪作戰,並且在改裝下服侍過另一位國王,他們共同擁有在阿祖納比武招親中贏得的杜帕迪(Draupadi)公主為妻。最後於恆河畔的庫魯克施塔(Kurukshetra)平原,爆發了巴羅托大戰,雖然潘大瓦族犧牲許多人,但終於獲得最後的勝利。書中的悲劇人物為卡那(Karna),他不知曉他的父親為太陽神而投入了拉瓦的陣營,以至於在發現身世後仍被堂兄阿祖納所殺。《摩訶婆羅多》的故事、人物及哲學觀點與《羅摩衍那》一般,對高棉及印尼的影響非常深遠,它是印度《外洋旺》(Wayang Wong)假面具舞和皮影戲的創作來源,而皮影戲中梵文的人名已經改為當地的人物,但在泰國、緬甸與越南,它對舞蹈及舞劇的影響微乎其微,即使有,現今也難以考證。
參照:
《Dictionary of Traditional South-East Asian Theatr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摩訶婆羅多;巴羅托族之役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