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沙漠化作用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Desertification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凡沙漠情況面積持續擴大,侵入到原先並不是沙漠區域的現象即稱為沙漠化作用。沙漠情況面積增大可能是因為天然的原因,如一再重複出現的乾旱;也可能是因為人類的活動而造成,如人類過度的放牧、不當的農業、大量的砍伐森林及浪費的利用水資源等。事實上,今天全球的沙漠化作用已不是單一原因所能解釋,它其實是人類在已有乾旱徵兆的地區再從事更加破壞土地生產力的活動所致。通常沙漠化作用最嚴重的地區都位於現在沙漠的邊緣地帶,如撒哈拉沙漠南緣的沙黑爾(Sahel)地區,(參見『沙黑爾』);但也不一定完全如此,如1930年代北美大平原的塵暴中心(Dust Bowl)就不在沙漠邊緣(參考塵暴中心)。
  沙漠邊緣地區的沙漠化作用較易為人注意,但是在沙漠邊緣區以外地區的沙漠化作用卻容易為人忽略。例如,在許多山坡地地區,因為沒有注意水土保持,結果導致土壤流失,侵蝕的溝壑遍布,這也是一種沙漠化作用。此外,地表因為缺乏植被,而導致風的吹蝕作用(deflation)加強,造成地表土壤被吹走而荒蕪的現象,也是沙漠化作用。因此目前已有愈來愈多的科學家在重新思考沙漠化作用,他們認為凡是土地劣化(land degradation),使得地力無法再恢復或地表植被不能再恢復者都稱為沙漠化作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沙漠化作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