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警 - 教育百科
ˇ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ㄈㄤˊㄅㄟˋㄖㄨˊ:「ㄐㄧㄥˇㄐㄧㄝˋ」、「ㄐㄧㄥˇㄅㄟˋ」、「ㄐㄧㄥˇㄊㄧˋ」。
  2. ㄨㄟˊㄒㄧㄢˇㄐㄧㄣˇㄐㄧˊ˙ㄉㄜㄒㄧㄠㄒㄧˊㄏㄨㄛˋㄓㄨㄤˋㄎㄨㄤˋㄖㄨˊ:「ㄕˋㄐㄧㄥˇ」、「ㄏㄨㄛˇㄐㄧㄥˇ」、「ㄐㄧㄥˇㄅㄠˋ」。
  3. ㄒㄧㄣㄓㄨㄥㄧㄣㄧㄡˇㄙㄨㄛˇㄍㄢˇㄦˊㄩˋㄈㄤˊ˙ㄉㄜㄖㄨˊ:「ㄐㄧㄥˇㄐㄩㄝˊ」。
  4. ㄍㄠˋㄐㄧㄝˋㄕˋㄐㄧㄣˋㄖㄨˊ:「ㄐㄧㄥˇㄍㄠˋ」、「ㄐㄧㄥˇㄕˋ」。
  5. ㄇㄧㄣˇㄐㄧㄝˊㄖㄨˊ:「ㄐㄧㄐㄧㄥˇ」。
  6. ㄐㄧㄥˇㄔㄚˊ˙ㄉㄜㄐㄧㄢˇㄔㄥㄖㄨˊ:「ㄐㄧㄠㄐㄧㄥˇ」、「ㄧˋㄐㄧㄥˇ」、「ㄅㄠˇㄐㄧㄥ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警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ǐng
解釋:
  1. 告誡、示禁。
    【例】警告
  2. 戒備。
    【例】警備、警惕、警戒
  3. 覺悟、覺醒。
    【例】警覺、警悟
  4. 敏捷。
    【例】機警
  5. 危險、緊急的消息或狀況。
    【例】火警、邊警
  6. 警察的簡稱。
    【例】交警、義警、刑警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ǐng
解釋:
[動]
1.告誡。如:「警告」。《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李悝警其兩和。」《紅樓夢》第二一回:「原來襲人見他無曉夜和姐妹廝鬧,若直勸他,料不能改,故用柔情以警之。」
2.戒備。如:「警備」、「警惕」。《左傳.莊公三十一年》:「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于王,王以警于夷。」
3.覺悟、覺醒。如:「警覺」。清.曾國藩〈江岷樵之父母壽序〉:「口敝而手疲,昕警而夕戒。」
[形]
1.敏捷。如:「機警」。《新唐書.卷九六.房玄齡傳》:「玄齡幼警敏,貫綜墳籍,善屬文,書兼草隸。」
2.形容文詞語意凝鍊。如:「警句」。《文選.陸機.文賦》:「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名]
1.危險、緊急的消息或狀況。如:「邊警」、「火警」。
2.警察的簡稱。如:「交警」、「義警」、「保警」、「刑警」。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íng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