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讟 - 教育百科
讟 |
|
- 部首 言
- 部首外筆畫 22畫
- 總筆畫 29畫
- 漢語拼音 d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dú |
解釋:
[動] 1.怨恨。《說文解字.誩部》:「讟,痛怨也。」《北史.卷三二.崔挺傳》:「陳既主昏於上,人讟於下。」 2.詆毀、誹謗。《左傳.宣公十二年》:「民不罷勞,君無怨讟。」晉.杜預.注:「讟,謗也。」《隋書.卷七五.儒林傳.何妥傳》:「屈辱既加,則有怨恨,謗讟之言出矣。」 [名] 毀謗、怨恨的話。《文選.張衡.思玄賦》:「且獲讟于群弟兮,啟金縢而後信。」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讟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怨恨。《說文解字.誩部》:「讟,痛怨也。」《北史.卷三二.列傳.崔挺》:「陳既主昏於上,人讟於下。」 2. 詆毀、誹謗。《廣韻.入聲.屋韻》:「讟,謗讟。」《左傳.宣公十二年》:「民不罷勞,君無怨讟。」晉.杜預.注:「讟,謗也。」《後漢書.卷二二.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王梁》:「建議開渠,為人興利,旅力既愆,迄無成功,百姓怨讟。」《隋書.卷七五.儒林列傳.何妥》:「屈辱既加,則有怨恨,謗讟之言出矣。」 3. 毀謗、怨恨之言。《字彙.言部》:「讟,怨謗也。」漢.張衡〈思玄賦〉:「且獲讟于群弟兮,啟金縢而後信。」唐.白居易〈和夢遊春詩一百韻并序〉:「捫心無愧畏,騰口有謗讟。」 |
|
注音: | ㄉㄨˊ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讟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