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多種刺激並用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ultiple-Stimulus Principle
作者: 黃昆輝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多種刺激並用係指運用多樣化溝通媒介,提供收訊者多種刺激,以促使收訊者同時動用各種感覺器官(如視覺、聽覺、觸覺等),來接受訊息、加深印象和增進記憶保留的一種溝通策略。
  戴爾(T.L. Dahle)曾以大學生、製造工人和零售商人為實驗對象,發現在口頭、書面、口頭與書面並用、公告、傳言等五種溝通媒介之中,以口頭與書面並用的方式,在實驗者的記憶效果上,成效最佳。同樣的,雷佛(Dale A. Jr. Level)的研究也發現了相同的結果。
  由上述實驗結果可以發現,兼用語言和文字,較之單用語言或單用文字的溝通效果好。譬如以校務簡報為例,不但有文字的介紹,而且亦有口頭的說明,還有圖表的配合,同時亦備有各種資料供人查閱或實物供人參觀。這種同時提供多種刺激的溝通方式,效果必彰。
  同樣的,兼用語文和非語文媒介,其效果要比單用語文或單用非語文媒介的溝通效果好。例如,在表達對一件事情的無力感時,最好在口說:「這件事情我已經盡力了,但是沒辦法」的時候,同時擺出聳聳肩膀並手掌向上的姿勢。又如,我們在傾聽對方說話時,最好以點頭和微笑,來配合口頭上「是」、「很好」的語辭,來給對方回饋。這些非語文媒介的使用,無非是要和語文媒介產生重複、互補、強調的功能。
  有鑑於此,教育行政人員在宣導某一教育措施時,可根據此一溝通策略,多利用各種不同的溝通媒體(如電視廣播、收音廣播、報章雜誌、觀摩展覽等),以提高實效。因為,每一個人的每一個感官並不是十全十美的,運用多樣化的媒體,一方面可以促使收訊者的感官做充分利用,另方面可以減少因為某一感官的無能或缺陷,而肇致對溝通訊息無力接受或曲解的機會。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多種刺激並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