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介入方案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tervention Program
作者: 蕭金土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介入方案是特殊教育發展中的重要措施之一。介入方案旨在經由實踐早期發現、早期療育的理念,針對三個月至六歲特殊兒童的障礙問題及特殊需要,提供立即就醫、就養及就學等相關的服務措施,使特殊兒童能即時獲得適當且應有的訓練、輔導或醫療,期能增加其適應與學習的能力。
  介入方案所提供的服務方式,大概可分為三種:
1.家庭本位方式(home-based):特殊兒童的父母及照顧者在家中接受方案執行人員的指導,學習一些教養子女的技能和策略。2.中心本位方式(center-based):採個別或小組方式、直接在中心為特殊兒童提供教學與治療。有些中心亦要求家長共同參與,或提供家長有系統的教養訓練。中心本位方式的教學場所包括教室、醫院或教養機構等。3.混合方式(combination, home-and-center-based):混合方式即將中心本位方式和家庭本位方式混合使用。其方式有:(1)強調訓練應在家裡和中心裡同時並行。(2)強調剛開始以家中教導為主,等兒童年齡稍長或學會某項技能,再轉介至中心繼續接受教學與治療。介入方案的課程包括下列幾個領域:(1)動作發展:包括粗大動作和精細動作。(2)感覺統整發展。(3)認如能力發展。(4)社會情緒發展。(5)語言發展:包括非語言性的溝通方式。  因為家庭是兒童生活的核心,所以在許多研究中亦認為「父母的參與」能有效地增進方案的實施成效。因此,如何鼓勵父母積極參與,是介入方案實施成敗的重要關鍵。介入方案中的親職教育目標在促使特殊兒童的父母及早接受事實,並以正確的態度與方式教養兒童,進而幫助其發展。
  介入方案是一種預防性的工作,即是在特殊兒童還沒有發展遲緩的問題發生時,立即提供各種有關的服務,以增進兒童的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介入方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