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偏差行為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piān chā xíng wéi |
解釋:
在一個社會團體或文化體系內,有其共同承認或接受的行為標準,凡違反這個標準或與它衝突的行為方式,通稱為「偏差行為」。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偏差行為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Deviant Behavior |
作者: | 宋明順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偏差行為又譯為差異行為或脫軌行為;凡行為違反社會規範或脫離社會常軌者,均叫偏差行為。所謂社會規範乃是社會為了維持有秩序、安寧、和平的共同生活而規定的行為標準(standard of behavior)。行為若符合此標準,便是正常行為,若不符合此標準,便是異常或偏差行為。如偷竊、酗酒、賭博、吸毒、姦淫等均屬偏差行為。 所有規範之制訂,是由於社會中有某些行為被認為不適宜或沒有價值,為社會多數人所不喜歡,因而制訂規範,以控制此類行為的發生。因此,若不出現這類行為,就沒有制訂規範的必要。規範之制訂通常以有人會犯(亦即產生偏差行為)為前提,例如美國在本世紀初(1919~1933年)曾實施禁酒令,以致本來合法的飲酒行為突然間變成違法,甚至所有與酒有關的釀酒、運酒、販酒、買酒等行為,也變成偏差行為。結果,與酒有關的犯罪率便急速上升,這是規範或法律與偏差行為之間息息相關的實例。而且有些偏差行為並不一定都對社會有害,有的也可能助長社會或文化的革新與進步。 由此可知,偏差是由某一地方、某一時間所實行的價值和規範所界定,因此界定偏差行為並非易事。這涉及到規範制訂的權力問題,如:是誰規定了這種規範?基於何種意圖?這規範主要是針對何人而定?誰有權力界定偏差行為?……等。由於社會變遷,社會規範也會改變,因此偏差行為的界定也有改變。如在臺灣,過去墮胎行為是違法行為,如今已合法。 由於偏差行為破壞社會規範,會產生對社會生活不利影響,如危害社會生活所必需的人與人之間的互信互賴,動搖人們遵守社會規範的信心,使社會混亂脫序等。 從另一角度而言,偏差行為有時也會刺激社會變遷;若某種偏差行為大量發生,也有一種警示效果,可以預知某種社會問題的存在。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