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佩氏莫鯔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佩氏莫鯔
英文名: Moolgarda perusii
描述:
體延長呈紡綞形,前部圓形而後部側扁,背無隆脊。頭短,圓筒形。吻短;唇薄,下唇有一高聳的小丘且具有長長的、纖毛的、有間隔的唇齒,上唇則有短且分散的唇齒。眼圓,前側位;脂眼瞼相當發達,覆蓋至眼前後之大部分;前眼眶骨寬廣,佔滿唇和眼之間的空間,前緣有缺刻但隨著成長而變為平直。口小,前位;上頜骨末端遠於口角後緣,尖刀狀,不特別寬大,末端微彎曲向下;舌骨、鋤骨和翼骨上長牙齒,骨則無。鼻孔每側各一對。在稚魚期為圓鱗,隨著成長而變為膜性櫛鱗;頭部及體側的側線發達;側線數目10-11條;側線鱗31-34;胸鰭末端前之側線鱗11-14;第二背鰭起點垂直線前之側線鱗19-22;環繞尾柄上之側線鱗16;背前鱗僅延伸至後鼻孔。鰓耙繁密細長,第一鰓弓下枝鰓耙40-51。背鰭兩個,第一背鰭硬棘IV,第二背鰭鰭條I,8;胸鰭上側位,具14-16鰭條,基部上端具黑點,腋鱗發達;腹鰭腹位,具鰭條I,5,腋鱗發達;臀鰭具鰭條III,9;尾鰭分叉;幽門垂數5-7條;具沙囊胃。新鮮標本的體背灰綠色,體側銀白色,腹部漸次轉為白色。各鰭略為暗色而有暗緣;胸鰭淡色,胸鰭基部無色,但在基部的上端有一黑藍色的斑點。常被誤鑑為長鰭凡鯔(Valamugil cunnesius>/I>)。
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水域,由東非洲至馬里安納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等。澎湖海域有產。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