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飯舞 - 教育百科
依 | |
飯 | |
舞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I Fan Wu |
作者: | 霍德華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 佬族民間舞蹈。流傳於廣西的羅城等地 佬族聚居區。在 佬族傳統節日「依飯節」中表演,因此而得名。屬於宗教祭祀舞蹈,一般又稱為《師公舞》。由師公(巫師)表演,多為單人舞形式,有時二人同舞,另有眾人(均為師公)在一旁幫唱。表演者戴木製面具,每當唱到那位神的時侯,就跳那位神的面具舞蹈。按照「依飯節」所敬奉的神靈,據說有三十六位,其中有:白馬姑娘、引光、牛哥、魯班、太公等。要依次唱完三十六神,同時表演三十六位神的舞蹈。內容主要是酬神,以求人畜平安,五穀豐登。舞蹈動作以〈罡步〉為主,有〈三步罡〉、〈五步罡〉、〈丁字罡〉等。動作穩健洒脫,輕快跳躍。其中的〈丁字罡舞步〉別具特色,丁字步交替行進,帶動上身大幅度轉動,形成 佬族舞蹈特有的風格。手指靈活,手勢動作豐富。有不同的手法(民間藝人稱手指動作為訣)十餘種,如:〈獅訣〉、〈龍訣〉、〈鳥訣〉、〈毫光訣〉、〈重梁訣〉等。伴奏樂器有小鼓、大鑼、小鑼、小鈸等打擊樂,多為2/4 節拍。舞蹈氣氛肅穆,具有濃重的神秘色彩。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依飯舞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