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健康行為的測定方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ethods of Health Behavior Measurement
作者: 陳正誠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廣義而言,健康行為包括外顯可見的行為,以及與行為有關的感受、想法、態度、信念、價值觀等內隱的因素。唯至目前為止,各家學派對「健康行為」一詞的定義仍未能統一,有待專業人員間繼續溝通與協調,以求一致性的見解。依據凱斯(Kasl)與柯布(Cobb)的界定,健康行為可分成下列三類:
  1.預防性行為:係指相信自己是健康的人,為預防疾病及早期發現疾病所採取的行為。例如接受預防注射、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及定期做乳房自我檢查等。
  2.疾病行為:係指自認有病的人,為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況所採取的行為。這些人通常會求助於有相同經驗的人或被認為有醫治疾病能力的人(包括合格或非合格人員),以獲得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在疾病的困擾下,有些人會積極尋求支助,有些人則消極等待疾病症狀會自動消失。
  3.病人角色行為:係指經醫師診斷為有病的人,為康復之目的所採取的行為。例如接受正確的治療並按照醫師指示服藥,或免除原來應負擔的責任休息靜養等。
  就健康行為的測量而言,則有行為報告、生理測量及行為觀察等三類:
  1.行為報告:有自我報告與他人報告等兩種方法,例如有關飲食的二十四小時回憶法、健康危險因子評估、父母或醫師的報告等。
  2.生理測量:有生理指標與相關健康測量等兩種方法,例如尼古丁測量、血清膽固醇測定、測定體重增減與營養運動之關聯等。
  3.行為觀察:可分為間接觀察與直接觀察等兩種方法,例如分析超市賣出的物品,以測量消費者的行為、分析每人的菸、酒、奶油及蛋的消耗量、觀察汽車安全帶的使用、觀察學生運動的情形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健康行為的測定方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