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記憶的二元模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Duplex Model of Memory
作者: 徐享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認知心理學中對人類認知歷程的假設性解釋,以訊息之輸入、心理表徵(mental representation)、編碼(coding)、貯存(storage)、檢索(retrieval)、輸出等術語表示訊息的性質和訊息處理的過程。而貯存是指訊息經編碼後輸送到短期記憶暫時儲存,再經過複誦或組織後送入長期記憶儲存。故記憶有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之分。
  短期記憶(short term memory, STM)是指個體在接受刺激後,若未經複誦,會在十至二十秒鐘內消逝,例如走馬看花、查詢電話號碼、看車內或街上招牌就是如此。瓦夫(N.C. Waugh)與諾曼(D. A. Norman)的複誦緩衝器(the rehearsal buffer)概念,認為短期記憶為緩衝區的一部分,由於緩衝區空隙狹小,故先輸入之訊息,容易被後輸入的訊息擠掉,而且來不及複誦而容易遺忘。
  長期記憶(long term memory, LTM),是指個體在接受短期記憶輸入的訊息成為永久儲存的訊息。故短期記憶為長期記憶的基礎,短期記憶中的材料或訊息必須經過編碼歸類、複誦、加以組織後才能存入長期記憶中。長期記憶中的訊息或材料,利用再認(recognition)和回憶(recall)的方式喚起記憶。再認只對若干刺激項目或訊息予以判斷是否為記憶項目,只是涉及判斷的歷程。而回憶則要經歷搜尋和判斷的歷程。搜尋是指在記憶系統中找尋記憶項目,當記憶項目尋獲時,再進一步判斷項目是否就是記憶的項目。這就是安德生(J.R. Anderson)與鮑渥(G.H. Bower)與金熙(W. Kintsch)提出的雙歷程假設(dual-process hypothesis)。在測驗上,再認記憶的分數高於回憶的分數,回憶不出來的記憶項目,仍有可能正確的再認。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記憶的二元模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