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級符號系統 - 教育百科
初 | |
級 | |
符 | |
號 | |
系 | |
統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Primary Signal System |
作者: | 陳長益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巴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認為人類行為要比其他動物行為複雜得多,因為人類懂得使用語言。巴氏稱「語言」為次級符號系統(secondary signal system)。初級符號系統則指有機體對環境刺激的反應,包括已習得的反應和非習得的反應。即使文字只是現實事物的代表符號,也一樣能形成反應的制約,因此文字能控制我們的行為。例如,對曾經帶來痛苦或焦慮的現實事物,我們會加以避免,而對貼有危險或傷害之類警語的東西,也一樣會避開。 有關語言如何使古典制約變複雜,可以「語意類化」(semantic generalization)為例。語意類化的研究顯示,個體對刺激之「意義」的反應要比對具體刺激本身的反應更容易形成制約。例如,若對「4」這個數字的反應被制約,則當受試者面對√16,2x2,10√40之類的刺激時,將會產生制約反應。換言之,數字為「4」者會引起制約反應,而其他經心理操作運算後結果為「4」的刺激,也一樣會產生制約反應。因此,結論是:對受試者而言,真正的制約刺激是「4」的概念。 雖然次級符號系統較初級符號系統更複雜,但巴氏認為制約作用對此二者仍然適用。因此它們都能以客觀的方法加以研究。換言之,我們學習對發生於環境中的事件作反應的發展過程,與學習對文字或思想作反應的過程相同。前者稱之為初級符號系統,後者則為次級符號系統。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初級符號系統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