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錯誤算則 - 教育百科
錯 | |
誤 | |
算 | |
則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Buggy Algorithm |
作者: | 鄭芬蘭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算則(algorithm)是指在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當中,逐步運用計算程序與概念知識的法則;而錯誤的算則是指學生在數學運算時使用錯誤,以致無法獲得正確答案。 使用錯誤的算則可能來自於過度的類化,例如: ①A×(X+Y)=(A×X)+(A×Y) ②A÷(X+Y)=(A÷X)+(A÷Y) ③A+(X×Y)=(A+X)×(A+Y) 上例顯示過度類推式子①的計算法則到式子②或式子③,以致錯誤。另外錯誤的算則也可能是因為學生缺乏先在技巧,不懂得借位、移位、進位等。因此學者認為在數學教學的研究中,分析錯誤的算則非常重要。換言之,教師需分析學生在整個計算過程有那一個步驟產生錯誤的推理,有無系統性的錯誤產生,然後再針對某個特定的錯誤算則來進行補救教學。研究顯示:如此不僅可以導正原來的錯誤概念,而且有助於數學的教學效果。 在有關算則的研究中,布朗(S.J. Brown)與柏頓(R.R. Burton)以列表方式分析學生在算則上的錯誤(bugs);發現學生經常使用錯誤的計算程序,如在減法運算中最常見的是大數減小數,而不管何者是減數與被減數。 根據在減法上的研究,布朗與柏頓發展一套示誤機(BUGGY)的電腦程式,來分析學生的減法計算程序。如果學生答對了,示誤機會指出學生使用正確的計算程序;如果錯了,則分析錯誤因何而起,錯在那裡,以解釋計算程序錯誤的原因。雖然示誤機在使用上仍有其限制,但對教學的啟示則相當寶貴:即教師可以透過錯誤算別的偵測分析,找出學生的特定錯誤,然後進行補救教學。因為四則運算需要程序性知識與概念性知識的配合,能正確配合使用,再加強練習,才有學習效果。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錯誤算則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