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自動化輔助教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rogrammed Logic for Automatic Teaching Operation,簡稱 PLATO
作者: 黃世雄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PLATO是電腦輔助教學的一種,全名為Programmed Logic for Automatic Teaching Operations,即自動化教學編序邏輯系統。亦即指資訊從終端機的輸入到電子計算機的處理,再將已處理過的資訊傳回終端機,其間經過諸多複雜的編譯暨傳遞的全部過程。最初是於1960年由美國伊利諾大學聯合科學實驗所(The Coordinated Science Laboratory)負責人畢澤博士(Dr. Donald Bitzer)召集有關的電子工程師、物理學家、心理學家以及教育學家等研擬並根據TUTOR語言編輯而成。
  1967年1月,伊大為擴大此一計畫,特成立電腦化教育研究實驗所(Computer-Based Education Research Laboratory,簡稱 CERL),將PLATO計畫由聯合科學實驗所移至此來發展,仍由畢澤博士主持,至1973年,此計畫大有改進,並開始提供教學使用。
  目前使用的PLATO第四代系統,是將儲存的媒體從過去的磁帶改為磁碟,並對於TUTOR語言加以修改,使得學生與教師可在同一時間內利用分時的功能,達到教授與學習的效果。最近將邁向PLATO第五代,課程種類逐漸增加,包括天文、數學、生物、化學、醫學、音樂、外語、教育、政治、物理等近20種學科;使用對象包括中小學、大學、研究所及各教育機構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自動化輔助教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