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殷有三仁 - 教育百科
ˇ
ˊ
  • 漢語拼音 yīn yǒu sān ré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īn yǒu sān rén
解釋:
語出《論語.微子》:「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指殷代有微子、箕子、比干三個賢人。三人勸諫紂王,不被採納,微子離去,箕子被貶為奴隸,比干遭到殺害,俱以仁德見稱於世。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殷有三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殷有三仁」語出〔論語‧陽貨篇〕;原文為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微子是紂的庶兄,箕子、比干則為紂之叔父;由於紂無道,三人皆曾苦諫過(見〔史記‧宋微子世家〕),結果三人下場有所不同,微子避紂而去,箕子徉狂為奴,而比干則因強諫而被紂殺死。孔子認為這三個人都可稱為「仁人」。
  孔子向來不輕易許人以仁;在〔論語〕中孔子許為仁者,只有兩處:一為說管仲的「如其仁,如其仁」;另一則為此處的「殷有三仁」。微子、箕子與比干三人的行為並不相同,其下場也不相同,為何孔子都稱許為仁者呢?朱熹註:「三人之行不同,而同出於至誠惻怛之意,故不拂乎愛之理,而有以全其心之德也。」孔子稱許這三人為仁者,是就其本心而言,而不是表現於外的行為。這三人雖然都處在君王無道的時代,而且都是紂王的至親,然而他們都具有一顆「至誠惻怛」的仁心,為了憂亂寧民,為了拯君於陷溺,不計個人的安危利害,明知諫君可能有不測之禍,仍然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正是孔子所稱許其為「仁」的道理。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殷有三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