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化連續發展 - 教育百科
社 | |
會 | |
化 | |
連 | |
續 | |
發 | |
展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Developmental Socialization Continuum, DSC |
作者: | 沈六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社會化連續發展」說明人類的社會發展呈現一系列階段性的發展歷程,而其歷程又形成一連續性的系統;其理論基礎為發展理論。社會化連續發展相信人類的社會發展根據人類各個不同的成長和成熟階段、表現行為,或產生不同的反應;同時所有人類社會行為的發展是一個有順序的過程。這個過程有幾分類似行動技術的獲得。如果人類行為是依順序發展的,那麼從人類發展歷程中的某一時期,就可以獲得普遍化的行為概念。根據這種發展順序的知識、特殊干涉,並且根據發展模式,可以判斷行為最適合於某一時期、條件和發展階段。 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教授渥夫岡(Charles H. Wolfgang)和喬治亞大學教授葛立克曼(Carl D. Glikman)於一九八○年提出社會連續發展,將人類社會行為發展分成五個階段:從出生開始是被動階段;然後進入身體攻擊階段;再進入語言攻擊階段;又進入語言的社會互動階段;最後進入透過語言的概念階段。 從被動階段到透過語言的社會互動階段,包含人生的第一個七年,稱之為「前理性時期」;此時期是不成熟的時期,企求滿足他的需求。當被動階段的兒童從禁止的限制退出後,就成長進入身體攻擊的兒童,以復仇的心態攻擊禁止的限制;此後再成為語言攻擊的兒童,使用語言,當作一種有力的工具,壓倒禁止的限制;最後發展進入初期的社會性兒童,使用語言當作對人表達需求的工具。此後兒童的行為漸漸減少與人衝突的程度。 人類從社會互動時期進入透過語言的概念化階段,大約從七歲直到成人時期,可以稱之為「理性時期」;是道德推理擴展的時期,而且此時期的推理不再建立於衝突之上,而是建構於互相了解。這時期主要的理性的演進是高度認知、語言能力和情緒安全的融合。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社會化連續發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