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十二和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章錫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十二和」是唐代祖孝孫所定大唐雅樂的體制分類,係以十二律各順其月,旋相為宮。按[禮記]「大樂與天地同和」的精神,制十二和之樂,合三十一曲,八十四調。祭圜丘以黃鐘為宮,方澤以林鐘為宮,宗廟以太簇為宮。五郊、朝賀、饗宴則随月用律為宮。[舊唐書.音樂志]所載:「祭天神奏豫和之樂,地祇奏順和,宗廟奏永和,天地、宗廟登歌,俱奏肅和。皇帝臨軒,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帝食舉及飲酒,奏休和。皇帝受朝,奏政和。皇太子軒懸出入,奏承和。元日、冬至皇帝禮會登歌,奏昭和。郊廟俎入,奏雍和。皇帝祭享酌酒、讀祝文及飲福、受胙,奏壽和。」可知十二和大抵都是朝廷生活起居,太子王公出入,以及宗廟祭祀等所奏的音樂。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十二和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