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國際十進分類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Universal Decimal Classification],簡稱UDC
作者: 陳和琴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1894年兩位比利時人歐特萊(Paul Otier)與拉方庭(Henri La Fontaine)為了編輯國際社會科學書目,建立國際目錄處(Office Internationale de Bibliographic)來履行這項計畫,並要求杜威允許他們改編杜威的十進分類法第5版而成為〔國際十進分類法〕。1905年第1版誕生,這是除杜威十進分類法以外第二個世界性的十進分類法,也就是通常所謂的布魯塞爾分類法。分類法以法文出版,共3,300個類目。自此以後,〔國際十進分類法〕遍及全世界,在歐洲大陸它是被最廣泛採用的分類法,尤其是專門圖書館採用這種分類法的最多。
  目前〔國際十進分類法〕有3種版本,有完整版、中間版及節縮版。中間版的類目數占完整版的1/3,節縮版約占1/10。各種版本出現多種語文,除法文外,另有德文、日文、俄文…等等。
  就類目結構而言,〔國際十進分類法〕屬於列舉式分類中的層次式分類,不過它又非常強調分析組合,採用各種符號廣泛使用合成方式。一般輔助表,共有14種符號,用於類表的任何地方,而特殊輔助表僅用於類表的特定部分,各大類有特定符號。多元分析、類目特定性高,這是〔國際十進分類法〕的最大特色。
  〔國際十進分類法〕的完整版可能是所有分類法中最詳細的一種分類法,由於類目明確,是線上主題檢索最有潛力的分類法。可惜它的負責單位國際文獻聯盟不能給〔國際十進分類法〕充分的支持,再加上又與大圖書館無任何關連,沒有機會出現在機讀編目紀錄上,與美國國會圖書館分類法、杜威十進分類法仍將無法抗衡。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國際十進分類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