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信度 - 教育百科
可 | |
信 | |
度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Credibility |
作者: | 賈馥茗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可信度在法律方面指一項證據足以使法庭據以建立一個案件,法庭必須考慮所有的證據,然後判決,故對每個證據都要核對其可信度或合乎事實的程度。心理學家為達到一個目的而要鑑定證據,即是驗證可信度,驗證的基準有三項: 1.對事實確切知覺的可能性及曲解的可能性。前者在於矯正消費性的錯覺或誤估,如時間、速度及數目等;後者是對事實所受的情緒影響。2.正確記憶的可能性。如對初次事件與後續事件的分別,對個人經驗和暗示的區分。3.正確的重複類似事件的能力。此項證據完全在於行事者的人格。對此需要慎重的鑑定,特別注意人格特質和例證,因為正確的知覺和智慧、才能、和在行事時的心理狀況、動機等有密切關係,察驗動機可以判斷可信的程度。不過對衡量可信度的方法仍有爭議,因為對通用的基準尚無一致的看法。許多心理學家正嘗試建立通用的基準,困難在於每個案例都有其特別之處,不似法庭應用證據於特別案例,即可據以判定,故而心理學家所期望的可信度,即通用的基準,能否於短期內建立,仍是問題。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可信度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