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同組與別組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group/Outgroup
作者: 詹昭能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同組」與「別組」概念的首先使用者是孫末楠(W.G. Sumner, 1840~1910),近來這兩個概念多用於探討族群關係與偏見(prejudice)的研究。
  人們往往根據種族、性別、年齡、宗教、國籍、學籍、職業與收入等,將自己與週遭的人畫分為兩個團體:同組是個人認為屬於自己的團體,「別組」是不屬於自己的團體;在心理上同時有一種相對應的感覺與想法,即是「我們」與「他們」,是社會心理學所謂的社會性歸類(Social Categorization)。
  研究顯示,對「同組」的人往往有較好的想法與態度,對「別組」成員的想法與態度通常較差,不但認為他們有比較差的特質,而且也不喜歡他們。研究還顯示,對個人行為的歸因,有「同組」與「別組」的顯著差異:當「同組」的人有好的表現時,往往認為是個人特質使然;如果「別組」的人有好的表現,則認為只是出於偶然或外在的因素。有關的研究同時指出,我們認為別組的人同質性較高,同組的人個別差異較大。後來的研究更指出,如果能設法化解「同組與別組」的界限認知,將促進「我們」與「他們」的接觸,進而消弭「同組與別組」的認知偏見。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同組與別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