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笞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ī
解釋:
  1. 用荊條或竹板打人。
    【例】鞭笞
  2. 古代一種用竹板鞭打的刑罰。
    【例】笞、杖、徙、流、死為五刑。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ī
解釋:
[動]
用鞭或竹板打。如:「鞭笞」。《墨子.魯問》:「譬有人於此,其子強梁不材,故其父笞之。」
[名]
古代一種用竹板鞭打的刑罰。《新唐書.卷五六.刑法志》:「其用刑有五:一曰笞。笞之為言恥也;凡過之小者,捶撻以恥之。」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以鞭、棍或竹板擊之。如:「鞭笞」。《說文解字.竹部》:「笞,擊也。」《墨子.魯問》:「譬有人於此,其子強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史記.卷一一八.淮南衡山列傳.衡山王》:「王疑太子使人傷之,笞太子。」

2. 古代一種以鞭或竹板鞭打之刑罰。《說文解字.竹部》「笞」字清.段玉裁.注:「後世笞、杖、徒、流、大辟五刑,制於隨唐,至於今日,笞有名無實。」《新唐書.卷五六.刑法志》:「其用刑有五:一曰笞。笞之為言恥也;凡過之小者,捶撻以恥之。」

注音: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笞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