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棘擬鱸 - 教育百科
四 | |
棘 | |
擬 | |
鱸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四棘擬鱸 |
英文名: | Parapercis tetracantha |
描述: 體延長,近似圓柱狀,尾部略側扁;頭稍小而似尖錐形。吻尖而平扁。眼中大,上側位,稍突出於頭背緣。口中大,略傾斜;上頜略短於下頜;頜齒呈絨毛狀齒帶,外側列較大,下頜前端具犬齒6枚;鋤骨具齒,腭骨無齒。體被細鱗,側線簡單而完全;側線鱗數59-65。背鰭連續,硬棘部與軟條部間具深缺刻,具硬棘V,軟條20-21;臀鰭硬棘I,軟條16-17;胸鰭軟條17-18;尾鰭圓形。體側具 3 縱向且成列的大淡白色斑點,與深灰褐色的間隙形成一個粗大的網狀格;上唇具一黑斑;眼下具一條寬的深灰褐色橫帶;腹部有 3個黑色的斑點;由後頸部到鰓蓋具一條深灰褐色的條紋,正好與鰓裂上方的眼斑相連。背鰭灰黑色,軟條部具3縱列黑點;臀鰭末端黑色;尾鰭具黑色小點。 |
|
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孟加拉灣、印尼到日本。台灣各地海域均有分布。 |
|
作者: | 臺灣魚類資料庫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Mottled Weever |
日期: | 2007年1月 |
出處: |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
辭書內容
學名: Parapercis tetracantha (Lacépède, 1800) |
|
形態: 體延長而近於圓柱狀,頭部稍為縱扁,眼間隔處平滑;上頜骨幾達眼緣前下方;下頜突出;鋤骨有齒;下頜齒的外緣有犬齒6枚。體被櫛鱗,胸與腹部為圓鱗。體色灰白至淡黃,體側有9條寬的橫帶形成黑褐色的網目狀紋,鰓蓋的後上緣有1黑色眼斑。 |
|
分布: 廣泛分布於西太平洋至印度洋間。 |
|
生態習性: 棲息於水深10公尺左右的淺水海域,特別是礁岩附近的砂泥底質水域。肉食性,以小魚及甲殼類為主要食物。 |
|
利用: 可供食用,雖然常見但產量不大,且體形細小,經濟價值不高 |
|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
|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
|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
|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
|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
|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
|
亞組: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
|
目: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
|
首目: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
|
亞目: 龍鰧亞目(Suborder Trachinoidei) |
|
系: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
|
科: 肥足鰧科(Family Pinguipedidae),Sandperches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四棘擬鱸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