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冷嘲熱謔 - 教育百科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釋義:
謔,戲謔、諷刺。「冷嘲熱謔」即「冷嘲熱諷」。見「冷嘲熱諷」條。01.《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回:「神出鬼沒母子動身,冷嘲熱謔世伯受窘。」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冷嘲熱諷」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冷嘲熱諷」原作「冷譏熱諷」。春秋時楚國公子圍篡國弒其君郟敖自立為靈王這件事,人盡皆知,並且都覺得氣憤不平。而晉國大夫們也對這件事議論紛紛,言語尖酸、刻薄,帶著嘲笑和諷刺的意味,這是因為他們有顆公平無私的心。「冷嘲熱諷」與「冷譏熱諷」意同,用來形容尖酸、刻薄的嘲笑和諷刺。
典源:
此處所列為「冷嘲熱諷」之典源,提供參考。 ※清.袁枚《牘外餘言》昭公(1)元年,楚公子圍(2)為虢(3)之會。其時子圍篡國(4)之狀,人人知之,皆有不平之意。故晉大夫七嘴八舌(5),冷譏熱諷,皆由于心之大公也。其時嘿嘿者,惟向戌之老奸、樂王鮒之幸臣耳。君子于此,可以觀人。我不惡樂王鮒,而惡向戌;一真小人,一偽君子也。

〔注解〕 (1) 昭公:魯昭公(?∼西元前510),春秋時魯國國君。 (2) 楚公子圍:即楚靈王,名圍,春秋時楚國國君,生卒年不詳。魯哀公二十八年,弒其君郟(ㄐ|ㄚˊ)敖自立為王。 (3) 虢:音ㄍㄨㄛˊ,春秋國名。魯昭公元年,楚公子圍和向戌等人會於此。 (4) 篡國:以不當手段奪取國家君位。篡,音ㄘㄨㄢˋ。 (5) 七嘴八舌:形容人多口雜,議論紛亂的樣子。見「七嘴八舌」。
書證:
01.《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回:「神出鬼沒母子動身,冷嘲熱謔世伯受窘。」
資料來源: 教育部成語典_冷嘲熱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