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及豔后之死 - 教育百科
埃 | |
及 | |
豔 | |
后 | |
之 | |
死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Morte di Cleopatra, la |
作者: | 徐進豐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四幕默劇舞劇。安吉歐利尼(Gasparo Angiolini, 1731-1803)編劇編舞兼作曲,1780年8月5日首演於米蘭斯卡拉劇院(Milan The Teatro alla Scala)。與《埃及豔后之死》同年,安氏也推出喜舞劇《愛與機運》(L´Amore e L´Azzardo),文學家培耶楚.維里(Pietro Verri)在寫給他兄弟的信中提到:「這是一齣美麗、壯觀、令人感動的大型舞劇……舞者的演出一流,最後一幕的冥府更是壯麗豪華;角色描寫鞭辟入□,屋大維(Octavius)虛偽冷血,野心十足。安東尼(Antony)勇敢大度,感情衝動。克麗歐帕綽(Cleopatra)性感熱情,不值得信賴。」。另外亞歷山卓.維里(Alessandro Verri)在提及安氏(Gaspero Angiolini, 1731-1803)與諾威爾(Jean-Georges Noverre, 1727-1810)的舞劇理論論戰時說:「我們這位同胞是天才,絕對比那個法國佬傑出,後者必須借助節目單的說明,而前者則已在舞劇中全部交待清楚。諾氏好像在巴黎不很成功,空有構想無法實現,文字說明滔滔不絕,更顯必須藉文字,否則無法清楚表達。而安氏則是位詩人,心中有情,見解分明;除了是位傑出舞者外,服裝設計品味高尚,二流舞者經他塑造後,都能變成一流。尤其完美的音樂創作能力,給個主題,他就能即興的讓音樂從小提琴中流瀉出來。」直到1781年,安氏已替米蘭斯卡拉劇院(Milan The Teatro alla Scala)創作了七齣全新的舞劇。 |
|
參照: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Riccardo Mezzanotte Ed.《The Simon and Schuster Book of the Ballet》1979、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Lincoln Kirstein《Four Centuries of Ballet》1984.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埃及豔后之死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