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火山 - 教育百科
ˇ
  • 漢語拼音 huǒ shān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uǒ shān
解釋:
  1. 因地熱作用,使地下岩漿所噴出的熔岩、岩塊及其他物質堆積在地面而形成的錐形山。按照活動的狀況,火山可分為三種:時常爆發的稱為「活火山」;以前曾爆發過,而現在卻停止活動的稱為「休眠火山」;有史以來就沒有爆發過,也沒有活動跡象的稱為「死火山」。
    【例】西元79年義大利古城龐貝由於維蘇威火山爆發,導致整座城市被淹沒。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火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uǒ shān
解釋:
地殼內部的岩漿噴出的熔岩、岩塊及其他物質堆積在地面而形成的錐形山。分為活火山、休火山、死火山三種。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火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Volcano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火山的種類頗多,它們的形狀和大小差別也大,這和火山噴發方式以及所噴出岩石的種類和物理化學性質都有關係,例如中心噴發多造成錐形或丘形火山體,裂隙噴發則多造成盾狀火山與熔岩台地,基性熔岩所構成的火山體坡度一般較為平緩,酸性熔岩所構成的火山體坡度則較大,某些噴發迕屑物的火山則可能造成特殊的環形火山口。錐形火山(Volcanic cones)是一種最常見也最具代表性的火山地形,世界上一些重要的火山,例如義大利的維蘇威、日本的富士山,以及紐西蘭北島的(Ngauruhoe)火山都屬於此類,它是一種由中心噴發所造成的圓錐形火山體,頂部通常有一個明顯的火山口。盾狀火山(Shield volcanoes)是基性熔岩所堆積成的典型火山體,可以經由中心噴發或裂隙噴發形成,它的特徵是形狀扁平,頗似一個平放在地面的盾牌。鐘形與丘形火山(Tholoids & volcanic domes)是酸性和中性岩漿經由中心噴發所造成的一些坡度較大且缺乏或無明顯火山口的火山體,這等中酸性岩漿自導管噴出後並未流到遠處,只是不斷累加在較早噴出的岩漿之上,或是將較早噴出的岩漿逐漸向外推移,使得整個火山體向周圍及上方增長。寄生火山(Parasitic volcanoes)為當一個火山體變得非常高大之後,岩漿需要很大的力量才可能被推升到火山口的頂部,這變成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因此岩漿會想辦法在比較低的地方找出路,也就是在火山體的側面尋找裂瞭或通路,因而形成寄生火山。台灣北部的大屯火山群也有少數幾個寄生火山,例如大屯山、面天山、和向天山,它們也是寄生火山。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火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屬性: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對應華語: 火山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火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hué-suann/hé-suan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因地熱作用,使地下岩漿所噴出的熔岩、岩塊及其他物質堆積在地面而形成的錐形山。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火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相關臺灣台語 火山 相關臺灣客語 火山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