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哲學人類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作者: 詹棟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哲學人類學理論的建立,德國哲學家謝勒(Max Scheler)最有貢獻。他的主要著作〔人在宇宙中的地位〕(Die Strellung des Menschen im Kosmos, 1928)一書,奠定哲學人類學的理論基礎。
  哲學人類學在提出「人的圖像」(Bild des Menschen, image of man),使教育的目的按照「人的圖像」去完成。因此哲學人類學的概念就是人的理論的一種,不但具有廣泛的意義,而且在思想裡隱藏有現成的「人的圖像」。理想的「人的圖像」是健康的、發展的、有能力的、社會適應的人。具備這些條件,可以說是完美的人。這些條件的形成,一方面是人本身所獲得的,一方面是他的時代、文化、教育等條件所造成的。
  從哲學人類學的觀點去看,教育施之於人,使人成為「受過教育的人」,這種「受過教育的人」一定是「有精神的人」,而「有精神的人」是受過科學與藝術陶冶的人,他能與精神生活發生溝通。
  教育具有形成的意義和能自制的意義,這種概念說明了教育使人形成第二種人性,也就是說,人一生下來就具有第一種人性,也就是初始人性,經過教育的促使改變而成為第二種人性。
  現代的哲學人類學受了經驗科學的影響,也常提出一些問題來討論。這些由人們所關注之有關人的問題,除了用哲學的觀點去解釋外,也常用經驗的觀點去解釋。同時也提出一些研究的原則,將廣大的問題加以歸納,使之形成系統,有完整的系統則有助於哲學人類學的研究。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哲學人類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