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聯想式寫作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ssociative Writing
作者: 鄭芬蘭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聯想式寫作是指寫作者在作文或寫作時,隨時把每個進入腦海中的想法或意念依其所想到的順序寫出來。這種寫作方式所寫出來的文章,通常只描述簡單事實,所以其特點是前後缺少連貫性和整合性,也可能缺乏中心主題;柏萊特(C. Bereiter)將此類型的寫作稱之為「聯想式寫作」。
  海斯(J.R. Hayes)和傅勞爾(L.S. Flower)進行寫作歷程之研究,結果發現學生在寫作的歷程中大致上經歷三個步驟:(1)計畫:必須根據寫作主題,由長期記憶中提取相關內容,產生寫作的主要概念,並計畫用多少時間寫、預備寫多長,以及使用何種寫作體材;(2)轉譯(包括組織與產出):即依據寫作架構開始動筆寫出來;(3)回顧:瀏覽已寫好的草稿,若是否順暢、有無文法上的錯誤、修辭是否恰當等。經過這些活動,修定草稿中不當的部分或增添新的內容。
  因此在改進寫作教學上,學者建議讓學生有機會學習上述三個寫作歷程中的每一個步驟,可能改善聯想式寫作的缺點。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聯想式寫作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