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哥白尼學說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pernican Theory
作者: 楊龍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 1473~1543)為波蘭的天文學家;正式職業是教士。青年時的哥白尼曾學習數學、醫學、物理學,並遊學於義大利,後回國於佛勞恩堡(Frauenberg)任傳教職務,餘暇則以天文學研究滿足自身的好奇心。雖然哥白尼是教士,卻對當時教會所支持的天文觀點有所懷疑。在那個時代盛行的是托勒密(C. Ptolemy)的天文觀點;這一學派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且不會移動,其他星球都圍繞著地球轉動,太陽也繞地而行,所以我們才會發現太陽東升西落。當人們觀察到天上有行星,但繞地球的方式不同時,仍可運用周轉圓的數學公式說明行星運行的軌跡。這種說法與教會所持的說法相合,因此為當時所認為的正確學說。
  哥白尼雖然是教士,但他對教會所贊許的地球中心觀點卻不同意。在蒐集並分析了天文資料後,愈來愈覺得地球中心說並不恰當,認為太陽才是中心,而地球繞太陽運行。星球運行以太陽為中心的看法,仍然符合當時的天文資料,而且學說更簡單、更有規律。但哥白尼知道若將此說(地動說)提出,將引起紛爭與教會的反對,所以他把自己的觀點輯成一書,直到將病逝時才正式出版。哥白尼書中有三個重要的觀點:(1)強調天文學家的責任是觀察並分析蒐集到的資料,因此所用的觀察方法相當重要;以示對宗教以經典解釋自然現象頗有疑意;(2)太陽是宇宙的中心而且是靜止的;(3)一切星球都以圓形軌道繞著太陽運行。
  哥白尼提出的天文學說與以往的學說大相逕庭,因此人們以「哥白尼式的革命」來形容他的學說。以今日天文學的發現比較,哥白尼的說法也有不甚正確之處,但在十五世紀能有哥氏這種說法已屬難能可貴。哥白尼學說的一項影響,對教會的權威及教義的正確性產生衝擊,因為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宇宙的一小部分,地球上的人類也只是滄海一粟而已,使得當時的宗教教義解釋與自然界間,生出了間隙。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哥白尼學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