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察布加尼,瓦克坦 - 教育百科
察 | |
布 | |
加 | |
尼 | |
, | |
瓦 | |
克 | |
坦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Chaboukiani, Vakhtang Mikhailovich (1910-1992) |
作者: | 張麗珠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俄國之舞者、編舞家及芭蕾教師。生於提弗利司(Tiflis),亦卒於此。在提弗利司他曾隨瑪麗亞.派麗妮(Maria Perrini)習舞;1926年進入列寧格勒編舞學校(Leningrad Choreographic School)之夜校,因進步驚人迅即被轉入正科班學習。1929年畢業後進入國家歌劇及芭蕾舞學院之舞團(GATOB; State Academic Theater for Opera and Ballet),兩年內即成為首席獨舞者,具有充滿活力的運動家身材及強有力之藝術技巧,使其成為新蘇聯英雄的代表人物。曾塑造了多齣舞劇中重要的角色,計有瓦里諾能(Vainonen)、傑寇遜(Jacobson)與柴斯那可夫(Chesnakov)合編的《黃金時代》(The Age of Gold, 1930)、瓦里諾能的《巴黎的火燄》(Flames of Paris, 1932)及札克洛夫(Zakharov)的《失去的幻想》(Lost Illusions, 1935)等。其個人的創作則有《心之山丘》(The Heart of the Hills, 1938)以及《勞倫西亞》(Laurencia, 1939)。察氏於1941年返回故鄉提夫里斯,任帕里亞史維利歌劇院(Paliashvili Opera)藝術總監,並兼任舞者、編舞家及教師;其間曾編製《西那圖》(Sinatle, 1947)、《高達》(Gorda 1950)、《奧塞羅》(Othello, 1957)及《魔鬼》(The Demon, 1961)。曾參加電影《芭蕾之星》(Stars of Ballet, 1946)及《奧塞羅》(1960)之演出;1934年察氏成為第一位赴美演出的俄國舞者,1958年及1966年則率團赴歐演出。 |
|
參照: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