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社會忠誠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ocial Loyalty
作者: 林義男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社會忠誠(或譯為社會從屬)係指個人對團體的連帶關係,包括強烈的附屬感、成為團體成員的意願,及忠實的追隨團體的領導,或為團體而努力與付出等。如每個人對自己的家庭都會產生從屬感,願意成為家庭的一分子,且為了家庭而不計一切的努力與付出。此種個人與家庭的連帶關係,即是所謂社會忠誠。許多兒童對自己的遊戲團體或同儕團體亦具有相似的連帶關係,亦可視為兒童對該團體的社會忠誠。
  社會忠誠係個人參與社會團體,透過合作與交流等社會互動的過程,而後逐漸發展出來的。由於個人自小至大可能參與許多不同的社會團體,因此可能發展出對許多不同團體的從屬感,此種從屬感或社會忠誠係不斷的累積,而非相互的替代。如個人首先發展對家庭的從屬感,然後發展對同儕團體的從屬感,再擴大到對學校、宗教團體、職業團體,乃至整個的社會與國家的從屬感。事實上社會忠誠或從屬感的形成,乃是個人社會化的一項重要成果。
  至於社會忠誠或從屬感的形成方式與影響因素,則因為團體性質的不同而有異。如對家庭或同儕團體的忠誠深受團體中的合作與滿足的影響,而對社會與國家的忠誠則有賴於認同與思考。此外目前最受重視的社會忠誠的研究,偏向於所謂的組織忠誠(organizational loyalty),其影響因素更為複雜。如性別、年齡、服務的年資、婚姻狀況、教育程度與家庭的收入等個人的因素,及工作滿意度、工作的挑戰性與回饋、期望或抱負的實現程度與團體的態度等組織因素,因而形成各種不同的理論。故有關社會忠誠或從屬感的探討,必須注意團體性質的不同,始能有正確的認識。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社會忠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