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恆真句 - 教育百科
恆 | |
真 | |
句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Tautology |
作者: | 賈馥茗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恆真句(或譯為「同義反複語」、「套套邏輯」)指某個邏輯上的複合語句,不論其組成的原子語句(compontent atomic sentence)是否為真,此複合語句恆為真時,則稱該複合語句為「恆真句」。如邏輯中「甲或非甲」(A or not-A)之複合命題,即是一恆真句,倘若甲為真時,該複合命題為真;若甲為假時,該命題仍然為真(因非甲為真)。無論在哪種情形下,該命題均為真。此外,恆真句也可指由恆真句形式所代換而成的實際語句,例如「蘇格拉底是人或蘇格拉底不是人」也是一恆真句。 恆真句之所似恆為真,來自於其所具有的邏輯形式或邏輯連詞(logical connective)保證其不可能為假,因此,對某一為恆真句的複合命題來說,即使其構成的原子語句如何改變,只要不改變其邏輯連詞或邏輯連詞所出現的位置,該複合命題將恆為真。 要測定某一語句是否為恆真句,可以利用真值表(truth table)。當依據該語句所畫出的真值表之最後一列均出現「T」時,則表示該語句為恆真句。 恆真句又譯為同意反覆,各個命題所指的既然意義相同,用其中一個便能成立,而竟用了不只一個,顯然重複;猶如日常語言中,用多個辭句所說的,只是一個意義。邏輯所注重的是語言法則,以簡明確切為主,一個意義而重複陳述,並無實際意義。如邏輯中「是甲或不是甲」,為一複合句,倘若「是甲」,前句便成真,若「不是甲」,則後句成真,所以就整個複合句說,仍不失其為真,因邏輯中的複合句,含著其中有一部分是真時,則全部皆真的作用。 在常用語言文字中,同義重複語另有所指,雖然也要求其中所含的意義法則,卻不作形式上符號的辯證,而只在說明真正的意旨,如孔子所說的「辭達而已」。反過來說,重複了若干「說法」,所說的還是同一個意思時,便是「辭費」。「辭費」或者有表現說者有「善於說辭」、「辭彙豐富」或「長於比喻」之能,但並非說話或作文的本意。至於本可用一句話說明白的意義,而竟反複述說,便不免顯示思路不清楚,有不能「扼要」之嫌。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恆真句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