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蘇格拉底 - 教育百科
ˊ
ˇ
sū gé lā d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ū gé lā dǐ
解釋:
人名。(西元前470~前399)雅典人。為希臘大哲學家,因見民情侈惰,乃以移風易俗為己任,提倡知行合一說,為西洋哲學之祖,從遊者甚眾,有「西方孔子」之稱。為維護客觀真理價值而與詭辯派激辯,被控以邪說惑眾,不崇國教,後被判服毒而死。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ocrates
作者: 徐宗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蘇格拉底(470~399 B.C.)係古代希臘三哲之一。他是古希臘雅典人,曾為雕刻師,參加過波羅龐尼西尼(Peloponnesian)戰爭,大部分歲月都從事於雅典城邦青年教學的工作。蘇格拉底也是一位詭辯學者,不過,他不同於一般詭辯學者的地方,是不把教學當成販賣知識的活動。他在雅典城邦的教學,絕不收取特定數額的學費,而任由學生自由餽贈。他安貧樂道,不講究衣衫,樂於沈思,無時不在思考著人性、道德、知識、社會、政治等方面的問題。
  羅馬哲學家、文學家西塞祿(M.T. Cicero, 106~43 B.C.)認為蘇格拉底是西方哲學歷史的分水嶺。蘇格拉底以前的西方哲學家,熱衷於宇宙與自然問題的探討;蘇格拉底以後的哲學家則轉而對人的問題熱烈地討論。因此,蘇格拉底被認為是將天上的哲學帶領到人間的哲學家。他以敏銳的思想,給人確定的知識,堅信唯有在人自認為無知的情況下,人才會仔細地、用心地追求知識。他指出智慧、知識、道德是人們應該努力追求的目標。他教導人們要自己認識自己,不要自詡為智者,而要做一位愛智者。蘇格拉底期望人們都能認識到分辨善惡的知識。一個人的價值,表現在他對道德價值的實踐上。他相信人們會追求幸福和快樂,如果人們都能追求善惡知識的話。他不希望人們將個人的健康、力氣及精神,花費在不道德的事務上。
  蘇格拉底有縝密的邏輯思考方法。在討論問題時,先講求概念的清晰與明確的意義,一方面運用定義界定的方法,要求討論者先行界定概念;一方面要求討論者利用歸納的思考方法,找出思考過程中經驗事實的佐證。他期望討論者自己發現知識,自己形成結論,而不是別人給予結論,形成答案。這就是後人所謂的蘇格拉底詰問法(Socratizing method)。蘇格拉底曾提出知識即道德的主張;他希望人們對善惡、是非,有明確的認識,不贊同詭辯學者的主張,即個人的知覺就是知識的說法。他主張知識是由概念而不是由感覺形成;知識有普遍性與持久性。因此,一般社會生活當中的道德原則,亦應有其普遍性與持久性。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是道德規範下的教育思想。人的德行的發展,就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蘇格拉底的思想影響了柏拉圖(Plato),而柏拉圖的思想則影響到了亞里斯多德(Aristotle)。這三位古希臘哲人,對西方哲學思想的貢獻,已獲得舉世的公認。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蘇格拉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