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硯弢教學法 - 教育百科
戴 | |
硯 | |
弢 | |
教 | |
學 | |
法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何澍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戴硯弢教學法」是民國五十七年(1968),九年國教施行後,為改進國語科教學,貫徹九年一貫的精神,臺灣省教育廳乃委請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根據語文教學的綜合原理,設計一注重文法分析及學習語言的新式教學法,以期能藉此提高學生在說話、閱讀及寫作上的程度。此法在國民小學國語科上稱為「戴硯弢教學法」,國民中學國文科稱為「魏軾教學法」;前者取「待研討」三字的諧意,而後者為「未敢以為是」中「未是」之諧音,以示此法為實驗中之新式教學法。 戴硯弢教學法的特點在於特別加強學生了解全篇章旨,明瞭句型組織,恰當運用詞彙之能力,及對字形、音、義之了解、記憶。其實施時,教師需設計預習作業,使學生充分預習課文,而在教學時,教師則以口述故事,並和學生問答的方式檢查預習狀況並研討課文。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文句之分析和文法之訓練,而使學生能自然習得遣詞造句的各種技巧。 此法之限制在於教師需有厚實的文法修辭能力,且備課的時間所費甚多,而因其文法上分析步驟繁複而瑣碎,中下程度的學生較難適應,是以推行一段時間後,便漸趨沈寂。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戴硯弢教學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