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抄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ㄓㄠˋㄩㄢˊㄧㄤˋㄕㄨㄒㄧㄝˇㄖㄨˊ:「ㄔㄠㄒㄧㄝˇ」、「ㄔㄠㄕㄨ」。
  2. ㄙㄡㄅㄨˇㄇㄛˋㄕㄡㄖㄨˊ:「ㄔㄠㄐㄧㄚ」、「滿ㄇㄢˇㄇㄣˊㄔㄠㄓㄢˇ」。
  3. ㄗㄡˇㄐㄧㄝˊㄐㄧㄥˋㄖㄨˊ:「ㄔㄠㄐㄧㄣˋㄌㄨˋ」。
  4. ㄙㄨㄟˊㄕㄡˇㄧˋㄋㄚˊㄖㄨˊ:「ㄔㄠㄑㄧˇㄧˋㄍㄣㄍㄨㄣˋ˙ㄗ。」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抄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āo
解釋:
  1. 謄寫。
    【例】抄寫、照抄
  2. 攻擊、掠取。
    【例】包抄
  3. 從側面或便捷的路過去。
    【例】由於時間緊迫,因此我們決定抄近路走。
  4. 搜查、沒收。
    【例】抄家、抄斬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āo
解釋:
[動]
1.攻擊、掠取。如:「包抄」。《後漢書.卷三一.郭伋傳》:「時匈奴數抄郡界,邊境苦之。」
2.以匙或手拿取東西。唐.杜甫〈與鄠縣源大少府宴渼陂〉詩:「飯抄雲子白,瓜嚼水精寒。」《西遊記》第七四回:「在那石崖上抄一把水,磨一磨。」
3.從側面或便捷的路過去。如:「抄捷徑」、「抄近路走」。
4.謄寫。如:「抄寫」。《水滸傳》第八五回:「教把眾頭領的姓名,都抄將來,盡數封他官爵。」
5.襲用、沿用。如:「這件事的情況特殊,處理方法應當不同,豈能照抄!」
6.扣押、沒收。《水滸傳》第二二回:「那時做押司的,但犯罪責,輕則刺配遠惡軍州,重則抄扎家產結果了殘生性命。」《文明小史》第四回:「難道大公祖不問皂白,就拿他凌遲碎剮,全門抄斬嗎?」
7.一種烹飪方法。把食物迅速在沸水中白煮一下,隨即撈起。此法北方人稱為「抄」,廣東人稱為「烚」。
[名]
1.古代的容積單位。十撮為一抄。後泛指少量、少許。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一折:「與你一抄碎金子,與你做酒錢。」
2.姓。如明代有抄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hau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謄寫。
  2. [[動] ] 查緝扣押。
  3. [[動] ] 抄襲。竊錄他人的作品。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攻擊、掠取。如:「包抄」。《後漢書.卷三一.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郭伋》:「時匈奴數抄郡界,邊境苦之。」《南史.卷七.梁本紀.武帝下》:「時四方征鎮入援者三十餘萬,莫有鬥志,自相抄奪而已。」

2. 襲用、謄寫。《水滸傳》第八五回:「教把眾頭目的姓名,都抄將來,盡數封他官爵。」《文明小史》第三四回:「毓生又會想法,把人家譯就的西文書籍,東抄西襲,作為自己譯的東文稿子。」

3. 扣押、沒收。如:「抄家」。《水滸傳》第二二回:「那時做押司的,但犯罪責,輕則刺配遠惡軍州,重則抄扎家產結果了殘生性命。」《文明小史》第四回:「難道大公祖不問皂白,就拿他凌遲碎剮,全門抄斬嗎?」

4. 從側邊繞行。《三國演義》第五回:「暗撥其弟鮑忠,先將馬步軍三千,逕抄小路,直到關下搦戰。」

5. 兩手交叉置放。《水滸傳》第三回:「酒保抄手道:『官人要甚東西,分付賣來。』」

6. 中國大陸北方的一種烹飪方法。指將食物於沸騰清水中迅速煮一下即撈起。

7. 古代之容積單位。十撮為一抄。後泛指少量、少許。北齊.劉晝《劉子.卷三.從化》:「故權衡雖正,不能無毫釐之差;鈞石雖平,不能無抄撮之較。」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一折:「與你一抄碎金子,與你做酒錢。」

8. 姓。如明代有抄思。

⇒@A04270

注音: ㄔㄠ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抄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抄襲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