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抗拒 - 教育百科
ˋ
ˋ
  • 漢語拼音 kàng jù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kàng jù
解釋:
  1. 抵抗拒絕。
    【例】美食當前,令人食指大動,難以抗拒其誘惑。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抗拒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關連字詞
相似詞: 抵抗
相反詞: 屈服、順從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kàng jù
解釋:
抵抗拒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慕賢》:「遂得百餘日,抗拒兇逆。」《三國演義》第一九回:「如有抗拒大軍者,破城之日,滿門誅戮。」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抗拒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esistance
作者: 但昭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個人對外力有意或無意加以排斥或抵抗的現象稱「抗拒」。生理和心理方面,往往因改變,尤其是突發的變化,會產生抗拒作用。
  在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過程中,抗拒指的是當事人或病人基於各種不同理由(如羞恥感、害怕被排斥、對治療者的不信任)不將有關自己的資訊披露給治療者的現象。當事人的抗拒依其抗拒的可能原因可分為有意識的抗拒(conscious resistance)和潛意識的抗拒(unconscious resistance)。
  在正常人中,可能由於心理的慣性作用,對新事物或改變都會不期然而然的產生抗拒。生理學家研究人在遭遇重大壓力情況下,生理反應通常先是情緒上引起震驚,導致體溫與血壓上升或下降,肌肉鬆弛;繼而腎上腺的分泌增加,以便抑制先前的生理現象;隨後產生抗拒現象。這種現象是個人生理功能漸漸恢復原有功能,體溫、血壓及肌肉均恢復常態,並準備運用各種防衛方式來減低壓力的威脅。
  抗拒也指一種知覺或感覺經驗,當個體試圖移動其身體,其所知覺或感覺到阻力的經驗,即是抗拒的經驗。
  在政治的領域中,凡個人或團體對於當權者的法令或措施感到不滿而不服從的現象,也稱為抗拒。如「不合作主義」即為抗拒當權者的一種方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抗拒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臺灣台語 反抗抵抗
相似詞 反抗、抵擋、抵抗、抵拒 相反詞 投降、屈服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