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動探討 - 教育百科
流 | |
動 | |
探 | |
討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Fluid Inquiry |
作者: | 林陳涌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流動探討是由施瓦布(Joseph J. Schwab)所提出,與「穩定探討」(Stable Inquiry)同是人類從事科學知識探討活動中的兩種不同形式、不同適用階段而互補的探討模式。流動探討是建立原則階段;穩定探討是執行原則階段,兩者是科學活動中輪替的探討模式。 當一個學門既有的研究假說及架構面臨新證據的質疑,而無法有效的定義與規範問題,穩定探討模式無法發揮其功能時,流動探討便成為主要的研究模式。流動探討的研究指向發掘學門中既有原則的不足或謬誤,進行新原則的創造與檢驗。其目的不在於累積與充實此一學門的知識領域,而在於從新發展學門的指導原則與改變學門的假說及架構,甚至以新學門取代舊學門,新的原則或學門能提供更豐富的研究成果,或解決以往不能解決的問題。近百年來因科學逐漸專業化,流動探討與穩定探討兩種模式的輪替週期急速的縮短,而流動探討的重要性大幅增加。 基於流動探討模式的科學教育,科學知識不再被描述成不改變的真理,只是呈現各種片段的科學結論;而是重視學科的整體概念結構,科學教育則指向對此概念結構的研習。通常這個概念結構在以穩定探討模式為主的科學教育是不被承認存在或視為當然不容置疑的。同樣的,科學方法也不是遵循某特定步驟,按部就班的進行就能獲得真理般的結論。流動探討的過程是一種創造性的過程,並無固定的方法可言。因此,基於流動探討模式的科學教育之主要教育目標,在於使學生了解現行的科學知識的基本概念、假說及架構,以及其適當性、關聯性及可錯性。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流動探討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