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敵意與工具性攻擊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ostile and Instrumental Aggression
作者: 陳李綱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依動機理論將攻擊行為分類時,最普遍的分法是分為敵意性攻擊與工具性攻擊兩種。前者是在遭受威脅或侮辱後激起的反應,目的在傷害別人,防衛自己。工具性攻擊是由於競爭或挫折的緣故而出現的反應,目的不在於直接造成傷害,而是以攻擊為手段來間接達成其他目的(如獲得金錢、地位)。
  敵意攻擊行為與工具性攻擊行為通常又各分為二種次攻擊行為。如敵意攻擊分為:(1)扭曲敵意攻擊:攻擊者常把外在環境的刺激解釋成是拒絕的或有威脅性的;(2)反應性敵意攻擊:因外在刺激與個人本身內在需求的衝突而產生。工具性攻擊也可再分為扭曲性工具性攻擊及反應性工具性攻擊。扭曲性工具攻擊者通常係為強烈的自我中心者,支配性很強,其攻擊行為是為了證明自我的存在,所以不顧別人的情緒感受。反應性工具攻擊者常基於別人對自己看法或評價的知覺敏感性,以攻擊作為獲得別人接納或在同儕間維持強勢形象的手段。把攻擊行為當作手段,其目的在追求獎賞或利益。如拳擊手勝利時獲頒獎金,則拳擊時所表現攻擊對方的行為即屬於工具性攻擊。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敵意與工具性攻擊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