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任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fàng rèn |
解釋: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放任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關連字詞
| 相反詞: | 約束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fàng rèn |
|
解釋:
聽其自然,不加干涉。如:「放任政策」、「放任主義」。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放任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 英文: | Laissez-faire |
| 作者: | 黃藿 |
| 日期: | 2000年12月 |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
名詞解釋: 「放任」或「自由放任」一詞,最早源自於法王路易十四的財政部長科爾伯(Jean Baptiste Colbert, 1619~1683)的口頭禪:「放任作為,放任通行」(Laissez faire,laissez passer)。此口號後為重農主義者所接受,他們相信國家的任務只在保護財產權和自然的秩序。古典自由經濟學家如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 1723~1790)也接受同樣的觀點,反對政府對於經濟事務的介入或干預,他相信政府對於經濟事務,譬如資金流向的管制,不僅沒有必要介入或插手,而且也不必做任何的限制。政府在經濟領域任何積極的作為不但會扼殺個人積極主動的工作動機,而且會阻礙國家整體經濟的成長。政府唯有在經濟事務上採取放任自由的政策,人民才有勤奮努力工作的動機與願望,國家整體的經濟也會走向繁榮與成長。 在教育上的自由放任為少數進步主義教育學者所倡導。他們認為在教育上應該尊重學童的人格與自由抉擇的意志,不宜作任何的干預或強制,唯有如此,才能達成培養出健全人格的理想教育目標。因而成為常說的管理方式之一,另外還有「專制」和「民主」兩種方式。 |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放任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 屬性: | 動 |
| 四縣音 |
|
| 海陸音 |
|
| 大埔音 |
|
| 饒平音 |
|
| 詔安音 | |
| 南四縣 |
|
釋義:
|
|
| 相似詞: | 【放縱】 |
| 相反詞: | 【約束】 |
| 對應華語: | 放任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放任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