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馬列主義教育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arxism-Leninism Pedagogics
作者: 鍾宜興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蘇聯時期為依據共產主義設學校、辦教育的理論基礎;理論的主要宗旨是在建立共產主義的過程中,提出一套系統完善、設計良好的教育措施,達到發展個體,使個人為共產主義建設努力,進而完成共產社會。該理論首先由馬克斯(K. Marx)與恩格斯(F. Engels)提出主要思想,而由列寧(V.I. Lenin)落實。
  馬克斯與恩格斯認為教育的實施必然會與社會發生關聯,而與社會階級及社會歷史的特性緊密結合。同時人一出生便生存在社會關係中,社會關係的改變狀況形成社會變遷的特徵;而教育是導致社會關係變動的因素之一,所以教育影響個人與社會甚巨。只是在馬、恩的學理中,由於經濟的下層結構分析為破解資本主義的要角,致使教育的影響便著墨不多。
  馬、恩兩人認為資本主義教育的原則在使社會階級與不平等合法化,達到上層階級剝削下層階級的目的;運用的方法便是以專業分工教育完成工業需求。結果造成社會階級顛撲不破,個人異化成為生產工具。因此馬、恩兩人強調要對社會每一個人教育,施以全面發展的教育,而非某一專業的教育,防止異化的發生。所以馬克斯一改歐洲重視精英教育的傳統,強調教育大眾形成革命力量,打破傳統的社會階級;促成綜合技術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結合,認為這不僅是增加財富的方法,更是人類全面發展的唯一途徑。
  列寧將馬、恩思想發揚並落實,認為教育如果無法與生產勞動結合,則未來社會的理想難以實現。因此發展健全人類的教育必須是生產勞動與科學知識緊密結合,同時必須教育下一代共產主義精神。而在蘇聯早期的教育學者如庫魯布斯卡雅、魯納查爾斯基努力發揚之下,馬列主義教育學逐漸在蘇聯教育制度與實踐中體現。
  然而隨著蘇聯勢力的擴展,許多共產國家也逐漸採用此項理論作為發展教育的指導方針。其思想的核心在於形成廣大勞動人們的共產主義觀點,使人們對世界有科學觀並且了解自己的角色。發展共產主義的觀點,主要目的是要求人們對資產階級作堅強的鬥爭;發展科學觀乃在教育人們的公民義務與責任,完成社會行動,奉獻自己。
  總而言之,馬列主義教育學在強調社會每一成員能夠全面發展,結合思想、勞動與科學知識,為教學的內容與方法,造就共產主義發展的基礎。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馬列主義教育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