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益團體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lì yì tuán tǐ |
解釋:
為了保護、增進本身利益,或實現共同認可的價值,而向社會或政府提出訴求的團體。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利益團體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Interest Group |
作者: | 張秀雄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利益團體」為擁護或促進特定共同利益或目標而形成的團體。利益團體之出現甚早,十八世紀末,英國已出現富商地主所組成的利益團體。較大規模有系統的利益團體活動則在十九世紀末始於美國。 利益團體種類極多,概可分為經濟性利益團體、非經濟性利益團體二類。經濟性利益團體著重於成員經濟利益之促進,如工會、農會等。非經濟性利益團體或以意識型態為訴求,或以某少數群體之利益為目的,後者如主婦聯盟、原住民人權促進會等。 利益團體為達成其團體之目標,多採行下列方式: 1.遊說:利益團體為影響立法或行政,透過文字或言詞向立法、行政人員表達團體意願者,稱之為遊說。遊說可能透過聽證會、座談會等公開方式行之,也可能私下為之。 2.宣傳:民意為民主政治運作之重要因素。利益團體若能取得其他一般民眾的支持,便能促成其遊說立法、行政人員之贊同。因此,利益團體須透過宣傳,使社會輿論傾向對其有利之一方。 3.助選:利益團體多不提名公職候選人,唯支持特定候選人,使其採用利益團體之意見為政見。 除上述三種方式之外,利益團體也可能透過陳情、請願、遊行示威、政治捐助,甚至行賄等方式,達成其目的。 決定利益團體影響力大小的因素,包括下列各項: 1.成員人數:成員愈多,其人力、物力資源愈多,影響力也愈大。 2.團體的社會地位:利益團體及其成員之社會地位愈高,影響力愈大。 3.團體的組織性:利益團體若能建立有效的領導組織,可增強其團結性及行動力。 4.符合社會文化:利益團體之基本主張須與社會文化相符合,才能有效發展;或者至少不過分與之相牴觸,才能繼續存在。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利益團體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