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裸銀斧魚 - 教育百科
半 | |
裸 | |
銀 | |
斧 | |
魚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半裸銀斧魚 |
英文名: | Argyropelecus hemigymnus |
描述: 體型小,為矮化種,少有超過38mm SL。齒小到極小,鰓耙長且多。D 8﹔P 9-10﹔V 5-6﹔A 9-12﹔GR18-19﹔脊椎骨36 -38。臀鰭起點至尾柄皆無銀色表皮覆蓋,並且非常狹窄細長。尾下發光器和臀部發光器距離大,軀幹中間中線有小色素塊散佈,尾柄及背部邊緣亦有黑色色素散佈。臀鰭可分成兩部份,在臀部發光器下方有間隔。背刀發達,背棘中到高,由7個背鰭支鰭骨融合而成背刀,最靠背鰭的支鰭骨最長且有些為向後彎曲。後顳骨棘出現。前鰓蓋骨棘為2,下前鰓蓋骨棘較長向腹部延伸,上前鰓蓋骨棘較短向後背延伸,並且超過前鰓蓋骨棘邊緣。單一向後腹方具有鋸齒邊緣的後腹棘,和幾個較後面的腹部發光器鱗片融合成片狀骨膜,後腹棘在靠腹鰭基部有一向後凸出的小棘。 |
|
分布: 全球性種類,從溫帶到熱帶和地中海皆有其分布。臺灣分布於南部。 |
|
作者: | 臺灣魚類資料庫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日期: | 2007年1月 |
出處: |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
辭書內容
學名: Argyropelecus hemigymnus (Cocco, 1829) |
|
形態: 體甚扁,頭和身體頗高,尾部略呈長條狀,全體呈斧狀。身體後半部體色明顯較淡。口大、近垂直,兩頜齒小。背鰭前方三角形薄板長而高,腹部向下突出,腹緣具鋸齒狀鱗板,腹後刺形成單一的透明薄板,向後延伸。胸鰭長而大、低位,腹鰭短小。臀鰭起點位於背鰭末端下方。臀鰭分成兩個部分,前半部較後半部為大。臀鰭發光器上方及尾鰭基部具明顯黑色斑點。身體發光器AB 12個、SAB 6個、PAN 4個、AN 6個。 |
|
分布: 太平洋及大西洋之溫、熱帶海域,台灣東部及西南、東沙島周邊水域及南海。 |
|
生態習性: 體長甚少超過4公分,日間棲息於300~2,000公尺夜間則分散於整個水層。 |
|
利用: 本魚種常和櫻蝦及七星魚一起漁獲;常用於高級水產生物之餌料。 |
|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
|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
|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
|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
|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
|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
|
亞組: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
|
目: 巨口魚目(Order Stomiiformes) |
|
首目: 窄鰭魚首目(Superorder Stenoptergii) |
|
亞目: 鉆光魚亞目(Suborder Gonostomatoidei) |
|
科: 褶胸魚科(Family Sternoptychidae),Marine Hatcherfishes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半裸銀斧魚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