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松砂海星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松砂海星Luidia avicularia屬於砂海星科Luidiidae,腕數9隻。體盤區極小,身體幾乎全被腕足佔據,輻長(R)/間輻長(r)=12.9 公分/1.6公分。背部覆滿小柱體,體盤中央及腕中線的小柱體較小;腕兩側的小柱體較大型,略呈方形,且呈規則的縱向及橫向排列,每側約3縱列,外側的較大型。最外一列的小柱體中央有一稍長棘,旁邊圍有6~12個短小棘,最外圍有2圈30~40個細棘。第二列小柱體的小棘大多消失,中間有5~6個短小棘,外圍有約30個細棘包圍。第三列小柱體上的中間短小棘更少,逐漸退化成顆粒體。腕中線小柱體上的顆粒體僅有3~5個,周圍的細棘20個左右。上緣板不清楚,被小柱體覆蓋。下緣板很大,幾乎佔據腹面的大部份,每個下緣板上有3~5個橫臥的大棘,愈近步帶溝的棘愈小;下緣板四周圍有許多細棘。圍步帶板內側有3個略彎曲溝棘,排列方向與步帶溝垂直;最內的第一溝棘最短小,下面有一直立的雙瓣刺狀叉棘;最外側的溝棘最大,旁邊常有2個大型雙瓣刺狀叉棘。管足2列,不會縮回體內,所以採獲的標本管足非常明顯,幾乎充滿整個步帶溝。腹板小,不明顯。口板狹長、隆起,上面有十多隻大棘,大棘分別向口部及向上伸出,口板周圍具有較多的雙瓣型棘狀叉棘。圍口膜很明顯。生活在 水深約6~308公尺的沙地,背面沒有不規則的黑色斑,酒精保存的標本為一致的淡褐色。動物很容易自割,標本腕部多不全。 分布於日本東南部,中國大陸南部,臺灣南部,菲律賓,東印度群島,澳洲北部。台灣地區目前 於屏東縣東港及宜蘭縣蘇澳外海曾採獲標本。
知識 1:
朝下(Under)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松砂海星
中文門名: 棘皮動物門
紀錄類別: 無脊椎動物棘皮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砂海星科
棲所環境: 沙底
拉丁種小名: avicularia
拉丁屬名: Luidia
中文綱名: 海星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科名: Luidiidae
拉丁門名: Echinodermata
學域-大分類: 動物-棘皮動物類
分布深度: 3~20m 淺海區 I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日本東南部
台灣分布地點: 東港外海
中文目名: 柱體目
拉丁目名: Paxillosida
拉丁綱名: Asteroide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松砂海星
英文名: Luidia avicularia
描述:
松砂海星Luidia avicularia屬於砂海星科Luidiidae,腕數9隻。體盤區極小,身體幾乎全被腕足佔據,輻長(R)/間輻長(r)=12.9 公分/1.6公分。背部覆滿小柱體,體盤中央及腕中線的小柱體較小;腕兩側的小柱體較大型,略呈方形,且呈規則的縱向及橫向排列,每側約3縱列,外側的較大型。最外一列的小柱體中央有一稍長棘,旁邊圍有6~12個短小棘,最外圍有2圈30~40個細棘。第二列小柱體的小棘大多消失,中間有5~6個短小棘,外圍有約30個細棘包圍。第三列小柱體上的中間短小棘更少,逐漸退化成顆粒體。腕中線小柱體上的顆粒體僅有3~5個,周圍的細棘20個左右。上緣板不清楚,被小柱體覆蓋。下緣板很大,幾乎佔據腹面的大部份,每個下緣板上有3~5個橫臥的大棘,愈近步帶溝的棘愈小;下緣板四周圍有許多細棘。圍步帶板內側有3個略彎曲溝棘,排列方向與步帶溝垂直;最內的第一溝棘最短小,下面有一直立的雙瓣刺狀叉棘;最外側的溝棘最大,旁邊常有2個大型雙瓣刺狀叉棘。管足2列,不會縮回體內,所以採獲的標本管足非常明顯,幾乎充滿整個步帶溝。腹板小,不明顯。口板狹長、隆起,上面有十多隻大棘,大棘分別向口部及向上伸出,口板周圍具有較多的雙瓣型棘狀叉棘。圍口膜很明顯。

分布:
分布於日本東南部,中國大陸南部,臺灣南部,菲律賓,東印度群島,澳洲北部。台灣地區目前 於屏東縣東港及宜蘭縣蘇澳外海曾採獲標本。
作者: 李坤瑄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