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自然金 - 教育百科
ˋ
ˊ
  • 漢語拼音 zì rán jī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ì rán jīn
解釋:
自然產出的金,會以粒狀或微粒狀態藏在岩石中,通常與石英、黃鐵礦等的硫化物礦脈同時出現,屬於脈狀礦床或岩脈金。天然金亦會以葉片、粒狀或大型金塊的形式出現,它們因岩石侵蝕出現,最後形成沖積礦床的沙礫,稱為「砂礦」、「沖積金」。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自然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自然金為黃金的主要來源,它具有極佳的延展性,是熱和電的良好導體,同時對鏽蝕和其它化學變化的抵抗力極強,不氧化,也不容易失去光澤,因而廣泛被應用在貨幣、首飾、電鍍等方面。 金可說是一種稀有的元素,但在自然界的分佈卻相當廣泛,只是含量極微。在自然狀態產出的金,常含有銀,偶而也含有少量的銅、鉍、鉛、錫、鋅等類的金屬。 含金的熱液礦脈多數為石英脈,部分自然金也集中在石英安山岩、花崗岩、結晶片岩、砂岩或礫岩之中。台北金瓜石的金銅礦床屬於淺溫熱液的一種,過去黃金產量高居遠東之冠,為世界重要產金礦區之一。 含金礦脈或礦體受到風化崩解而成砂礫後,便被雨水沖刷至河床裡,因金的比重大,常在河流轉彎等流速減緩處堆積,日積月累,逐漸富集,從而形成砂積礦床(Placer desposits) 。台北基隆河和花蓮立霧溪過去都有人們掏洗沙金。
知識 1:
導熱性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自然金
化學成分: Au
國內產地: 金瓜石金銀銅裂隙充填及交代礦床中
國外產地: 南非的Witwatersrand礦床-世界最大金礦床
學域-大分類: 地質-岩礦類
礦物分類: 自然元素
紀錄類別: 礦物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