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見義喜為 - 教育百科
ˋ
ˋ
ˇ
ˊ
  • 漢語拼音 jiàn yì xǐ wéi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漢語拼音: jiàn yì xǐ wéi
釋義:
喜,喜歡。「見義喜為」猶「見義勇為」。見「見義勇為」條。01.宋.歐陽修〈太子賓客分司西京謝公墓誌銘〉︰「及在官臨事,見義喜為,過於勇夫。」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見義勇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孔子是春秋的賢人,於魯國從政時,魯國大治。後因政治理念與國君不合,周遊列國十三年,卻未受到其他國君的重用。晚年返回魯國,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並且秉持「有教無類」的精神,開平民教育的先河,門下有弟子三千人。孔子十分強調「勇」的重要性,例如在《論語.憲問》中,孔子曾說︰「仁者,必有勇。」意思就是說,仁者重視正道而輕忽生命,見到合乎正道的事情,一定會勇於實行。又說「勇者不懼」,即是說勇敢的人無所恐懼。而在所引典源《論語.為政》中,孔子則說︰「見義不為,無勇也。」綜上所述,可知一個君子如果見到正道所當行之事,必然會勇敢地去做,要是因為害怕而不去做,那就不配稱為勇敢,只是一個怯懦的人。後來「見義勇為」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見到合乎正義的事,就奮勇去做。
典源:
此處所列為「見義勇為」之典源,提供參考。 《論語.為政》子曰:「非其鬼(1)而祭之,諂(2)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注解〕 (1) 鬼:人死曰鬼,此指祖先。 (2) 諂:獻媚、奉承。
書證:
01.宋.歐陽修〈太子賓客分司西京謝公墓誌銘〉︰「及在官臨事,見義喜為,過於勇夫。」
資料來源: 教育部成語典_見義喜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