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機體發展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Organismic-Development Approach
作者: 徐享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解釋個體發展的模式有賴於對人性本質的了解與看法。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人類的行為發展,而對人類本質產生許多有關的解釋和理論;這些理論可略分為機械觀(mechanistic perspective)、有機觀(organismic perspective)、心理分析觀(psychoanalytic perspective)、和人文觀(humanistic perspective)等。
  持「有機觀」的學者把人當作主動的有機體,認為個體能夠依賴自己的運思和行動,以增進個體的成長。此派觀點重視個體的發展過程,重視「質」的變化,重視個體「主動建構」自己的世界。皮亞傑(J. Piaget)便是「有機觀」的倡導者。此派學者所採用的觀念及研究取向,便是機體發展法。
  皮亞傑採取有機觀來解釋兒童的思考和行為。他認為兒童都處在某些特定的發展階段;每一個發展階段都代表著由某類思考和行為轉移到另一發展階段「質」的變化。雖然每個個體發生的時間因人而異,但是都以相同的順序經過相同的階段。就發展而言,每個發展階段都是下一階段的準備,也是下一階段的基礎。
  依據皮亞傑的觀點,每個發展階段中個體對事物的看法或概念就稱之為基模(schema)。隨著個體的發展,基模會逐漸變得更抽象、更複雜而且更真實。這種改變是受到兩種成分之影響,一是被動吸取外在知識和訊息,一是主動運思產生新訊息。這種機體的發展是「質」的改變的過程,皮亞傑將這個發展過程分為四個重要階段: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 stage)、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 stage)、具體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s stage)和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s stage)。(其意義請參見各辭目)。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機體發展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