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教會與民族主義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hurch and Nationalism
作者: 徐宗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教會與民族主義在近代西洋教育發展史上,產生了相當大的導引作用。在宗教改革初期,世俗的國家對教育的實施至為熱心。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之後,教育與民族主義又有了更進一步的結合。其時法國著名的學者拉夏洛泰(Louis-René de La Chalotais, 1701~1785)就曾提出使國家教育擺脫教會控制的建議。而一般學者亦體認到國家教育人民,乃為國家不可剝奪的一項權利。國家的人民需要國家的教育,幾乎已被視為一項鐵律。因為一位擁有出世觀的教士,實難以有效地去教育具有入世觀的學生。然而天主教教會對此種論調並不贊同,以為民族主義的教育,只是為了某一特定民族的利益而作出考量,並沒有照顧到全體人類的利益。因此天主教教會不願放棄對人民的教育責任。法國第三共和成立以後,教育的內容有了公民與道德的提出,不但反映了民族主義的教育思想,而且世俗生活中的道德,已不再是教會教導的內容了。英、德二國情形則稍為不同,因為英、德二國境內的新教,皆支持國家的公立學校教育。在德國,不論天主教、基督教或猶太教的小學,民族主義的教育內容,並不和各教會的教育有任何的牴觸。在美國,十九世紀中的教育,亦富有民族主義的色彩。由於美國嚴格執行政治與宗教、教育與宗教分離的原則,故而教會對各級學校教育內容中的民族主義,並未多所排斥。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教會與民族主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