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永續指標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為衡量一國家或區域的永續發展條件,「永續指標」的目的在將環境及自然資源的限制反映在經濟指標上,反映人類社會以不同開發方式開發自然環境時,對自然環境再生能力的影響,並以修正經濟活動為目標。永續指標不僅是現象描述,更是現在和未來現象的規範評量指標。永續指標是一種能夠直接或間接提供相關的社會目標未來永續性資訊的指標,因此可將指標分為兩種形式:(1)預測性指標(predictive indicator)及(2)回顧性指標(retrospective indicator)。其中:前者可直接提供有關社經及環境變數未來的發展及狀況的資訊,後者則可供有關既存政策的效應及自律發展。
  在建立永續性指標時,準則的選取必須是全方位的,且必須配合永續發展的動態特性,以提供合理的現況展現及客觀的衡量基準。在選擇永續指標時必須考量的準則包括:具時間變動的敏感性、具跨越空間變動的敏感性,具超越社會分佈的敏感性、具可逆性、具可控制性、具預測能力、具整合能力、指標資料應易於蒐集與指標應易於應用九項特性。永續指標的建立,可說是整合科學技術與資料的展現,評估永續發展目標的達成,並作為政府擬定未來相關政策、計畫與建設方案時,測度其是否邁向永續發展的重要依據。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永續指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