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洪保德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umboldt, Friedrich Wilhelm von
作者: 徐宗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洪保德(1767~1835)是德國哲學家、語文學家及教育改革家,對德國語文之科學研究甚有貢獻。洪保德以為人類的語文活動,反映了個人的文化及其特性。人對世界的認識,主要來自語文的媒介。洪保德指出語文和文化間的深厚關係。洪保德畢業於德國人文薈萃的耶拿(Jena)大學,與學者席勒(J.C. Friedrich von Schiller)私交甚篤。一八○八年時,出任普魯士公共教育部部長,雖然在任僅十八個月,但由於對德國教育積極致力人文方面的改革,遂使普魯士的教育蒙上了一層人文的色彩。
  洪保德首先提高小學教師的水準,規定小學合格教師須取得教師證書。在中學的改革措施上,將人文色彩極重的古典語文、文學課程列入為升大學作預備的文理中學(Gymnasium);同時也將科學、數學列為中學重要學科。在教育理念上,極欲重振古希臘派代亞文化(Raideia)的教育理想,即以文化陶冶來培育身心調和的個人。文理中學以九年為期,畢業後經考試及格,始得進入大學深造。
  洪保德又與當時哲人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 1762~1814)合作,致力於新式大學的創設。一八一○年柏林大學成立(為普魯士以國家經費支助下的一所新大學),完全以科學研究為要務,期望大學教育的發展,有助於促進國家進步。大學教育的目標,在於個人創造精神能力的擴大,尋求知識間的統一及加強推動師生共同研究。洪保德的教育理念,落實在一個真正道德自由人的培育上。另外洪保德曾經選派普魯士教師,參與教育家裴斯泰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1746~1827)設在瑞士葉維頓(Yverdon)的學校教學活動,以改進普魯士小學教師的教學方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洪保德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