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溝通模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mmunication Model
作者: 俞依秀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溝通(Communication)活動是自有人類以來就有的社會現象,由於人們了解到個人的生存發展須靠大家互相溝通,因而從原始時代起,人們就不停地進行溝通活動。簡單地說,溝通是人與人之間傳達思想、觀念或交換情報消息的過程;也是人們透過符號或工具有意義或無意識地影響他人認知的動態過程;換言之,經由溝通,人們希望達成共識。
  幾世紀以來,由於對溝通的詮釋方式不同而發展出許多溝通模式,雖然這些模式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包括下列幾項重要因素:
  (一)來源(Source)
  來源為溝通過程的發源地,涵蓋傳遞者欲溝通的觀念、思想或需求等資訊,由原始的訊息所構成。
  (二)訊息(Message)
  訊息為溝通的內容。來源者有了溝通的需求時,須先將所欲溝通的內容製成(Encoded)語言、文字或其他符號(Symbols),以便於傳遞。
  (三)管道(Channel)
  管道是連接來源和接受者的橋樑,用來傳遞訊息的工具或媒介。管道的形式有許多種,例如人的五官,尤其是眼和耳朵都可做為溝通的管道;電話則是另一種溝通的管道。
  (四)接受者(Receiver)
  接受者為訊息傳遞的終點,接受者必須將所傳來的符號加以翻譯(Decoded),還原成原來的訊息,以便接受。接受者是溝通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結,溝通過程的訊息不能到達接受者,就好像在對自己說話一樣,達不到任何效果。
  (五)噪音(Noise)
  在訊息的傳送過程中,可能會受到外界的干擾或曲解,凡是阻礙溝通的任何因素,皆可稱為噪音。噪音可能發生在來源、訊息、管道或接受者。例如,若接受者不能了解訊息的意義,可能是因為訊息本身包含許多易造成混淆的句子,或訊息所使用的語言非接受者所能了解,皆可稱為有噪音干擾。
  (六)反饋(Feeback)
  當接受者收到訊息後,則接受者又可轉變為來源,將訊息經過管道再度傳回給原來源,以作為反饋。反饋在溝通過程中是必須的,因其可以讓原始的傳訊者知道所傳出的訊息經過譯碼、傳遞、解碼後被接受者所了解,這也是單向(One-way)溝通和雙向(Two-way)溝通中最大的不同點。
  綜合以上6大要素,可以將其模式以下圖來表示:
  
  依據此模式,溝通過程由左至右,資訊來源選擇一個欲傳遞的訊號,經由管道傳給接受者,而接受者產生反饋給來源。整個溝通過程並非只是單向流動,而是雙向;甚至是循環式的動態過程。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溝通模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