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團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qì tuán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氣團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qì tuán |
解釋:
大範圍的空氣在某一地區停留相當時間,使水平數千公里範圍內的這一大片空氣具有近似均勻的物理性質(以溫度、溼度為主),並達到平衡狀態時,即稱為「氣團」。其源地概為高壓的活動中心。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氣團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Air Mass |
日期: | 2002年2月 |
出處: | 環境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在數千或數萬平方公里以上面積的範圍內,在水平方面(即相同的高度)若空氣的物理性質(主要是指氣溫和濕度而言)頗為均勻,則此一大塊空氣稱為氣團。 在同一氣團內,如高度相同,則空氣物理性質大略相同,即使有差異,彼此變 化也相當小。在不同的兩個氣團交界處,因為彼此物理性質差異很大,因而在數十公里的短距離之內,空氣性質即會有非常顯著和迅速的變化。這種兩個氣團交界的不連續面稱為鋒面(frontal surface)(參見『峰面』)。 氣團可根據其產生地區的緯度分為極地氣團(polar air mass)(常以P表示)、熱帶氣團(tropical air mass)(常以T表示)、赤道氣團(equatiorial air mass)(常以E表示)、北極氣團(arctic air mass)(常以A表示)、及南極氣團(antarctic air mass)(常以AA表示)等類。若以氣團發生的源地的地理性質差異,則可分為大陸氣團(continental air mass)(常以c表示)和海洋氣團(maritime air mass)(常以m表示)。上述兩種分類,常合併使用,如氣團源地為極地大陸,則稱為極地大陸氣團(continental polar air mass),簡稱為cP;若氣團源地為熱帶海洋,則稱為熱帶海洋氣團(maritim tropical air mass),簡寫為mT。全球主要氣團及其物理特性如下: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